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最古老的水产馆!你的童年有这样一张合影吗?


“小时候,最喜欢来这里,总觉着这里充满了大自然的奥秘,那时候展览馆前的水池里还有扬子鳄……几十年过去了,那些标本还在。


“这里是免费进入的,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是我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是我孩子的一个好去处。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水产馆,

是岭南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

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展馆之一,

毛泽东曾两次到这里视察参观。

你们猜到它是谁了吗?

没错,它就是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



水产馆位于公园中心广场的东面,始建于1951年6月,当时属临时建筑,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展馆之一,后一直保留至今。水产馆陈列有活鱼样品,更为惹人注目的是,它长期展出各种剥制、浸制的海、淡水动植物标本、相片、模型、图表,是介绍广东海洋与渔业生产的重要窗口。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建的第一家水产馆,现已建成为广东水产资源常设馆。


广州市“头号”历史建筑


水产馆是1951年10月举行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十座展馆中的一座,由当时留学德国归国任教的中山大学建筑系教师、建筑家夏昌世先生设计完成。水产馆的建筑设计是岭南庭园和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场地微环境的营造,巧妙地利用涟漪般同心放射的平面组合营造了数倍于用地周长的观展流线,最大程度地结合了对水产展品展示方式的考虑,创造出光影斑驳的“水下世界”和宛如登临轮船、远洋出航一般的漫步体验。



据了解,水产馆立面处理活泼明快,细小的圆柱,低薄的檐口,朴素无华的水泥石灰本色。没有使用贵价建筑材料,没有多余装饰,它注重实用功能,尽量节省投资,是那个年代有创意的作品。水产馆在2014年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GZ-01-0001号,是全广州市“头号”历史建筑。



水产馆进口处为两个水池,水池边是沙池,架桥渡水就可进入门厅。进入展厅,类似走迷宫的规则,一路沿着右侧的墙面参观,从明亮的序厅开始,沿着中庭的弧面和法线方向的墙进入北侧的水族箱展厅,墙上完全没有开窗,从屋顶的狭缝中投射下的光线让水族箱中鱼的摇摆显得更为生动。出展厅向左,就到了一列布置在柱间的透明展位,可以逐个展位观看展品,光线同时主要来自东面的格栅窗和中庭。中庭中央是圆形的水池,上方则是被屋顶轮廓剪裁的天空。


17米长的镇馆之宝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的渔民们都乐意把自己所捕获的海中“猎物”与大家一同分享。他们经常把一些有价值的鱼类送给政府,存放在水产馆内,供更多的人参观,并供专家进行研究。



1953年3月,徐闻外罗港渔民驾驶5对风帆拖网船,在外罗航道三行海区捕捉到一条大灰鲸,约重4.4万斤,长17米,宽4米,高2.1米。渔民懂得这个庞然大物的科学价值,处理肉后,把骨头留下,请专家制成骨骼标本,后送到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展览。半个世纪,参观者无数。该鲸鱼骨骼标本现在还在水产馆展览,成为“镇馆之宝”。




远海三大鱼类和近海鱼类都在水产馆内得到了集中展示,同时还有各种奇怪、罕见的鱼类在此被长期展出,诸如飞鱼、电鳐、海马、河豚、虎鲨、银眶鱼等。这里用大水族箱养着许多鱼类,但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也许还是那些海洋鱼类的剥制、浸制标本,如重达二三百斤的海豚、甫鱼、翻车鱼、鲨鱼等,这些都是具有巨大价值的鱼类。


居高不下的人气


在水产馆的辉煌时期,几乎每一位来到广州、参观文化公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在水产馆内驻足,留下赞不绝口的声音。其中,就有毛泽东、朱德、陈毅、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曾两次到文化公园视察,并参观了水产馆。



除了受到领导喜爱之外,水产馆也受到广大学生们的青睐。改革开放前,广州不少中小学都安排学生到水产馆进行参观活动,有些大专院校还配合生物课程带领学生到此进行直观教学。



现在,水产馆仍然是文化公园最受小朋友喜爱的展馆,每天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小孩来这里参观,不时能听到小朋友们“哇、哇”地感叹声,家住附近的居民告诉小荔:“周末她有空就会带孩子来文化公园,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海洋知识。”



水产馆多年来不遗余力向广大市民推广保护海洋、海洋生物意识、介绍海洋,淡水生物等,让人们更贴近海洋,热爱海洋,在很多广州孩子的童年里,都有一张和广州市文化公园水产馆或“镇馆之宝”长达17米的鲸骨架的合照。随着时代变迁,水产馆也不断“更新”。近来,荔湾区提出要进一步丰富岭南特色博物馆体系,推进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活化建设工作。


未来的水产馆会有哪些变化呢?

敬请期待~




【文/图 广州荔湾发布编辑部 郭展鹏】

【编辑 邓菲菲】






🎦 关注广州荔湾发布视频号,掌握最新动态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